苹果看好印度工厂发展,美中贸易动向投下阴影

2025-05-19 40次阅读

苹果将​​把大部分运往美国的 iPhone 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就在印度迈向“世界工厂”的宏图看似逐渐成形之际,一项美中贸易协议的宣布,可能为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枢纽的希望蒙上阴影。

上周,美国与中国在瑞士达成协议,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从原本的 145% 大幅下调至 30%。相比之下,对印度商品的关税为 27%,差距大幅缩小。这一变化削弱了印度制造业原本因中美紧张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所”(GTRI)资深分析师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指出:“制造业外迁的趋势可能因此停滞,甚至出现部分回流中国的可能。印度的低成本组装产业或许能继续生存,但附加值较高的制造活动将受到冲击。”

这一担忧与上月苹果公司宣布将把大量面向美国市场的 iPhone 生产线迁往印度所引发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印度政商界将此举视为国家制造业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尽管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告诫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不要把生产线迁往“关税极高”的印度,但苹果依然推进其“去中国化”的全球布局。

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经济学家希兰·沙阿(Shilan Shah)在协议签署前曾乐观预测,印度完全具备在短期内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商品供应国的潜力,指出印度对美出口中约有 40% 与中国出口产品高度重叠。

一些初步迹象也似乎支持这一判断。一项针对印度制造业的最新调查显示,出口订单增长已达到 14 年来的最高水平。野村证券(Nomura)也指出,从电子产品到纺织和玩具等行业,印度正在成为中低技术制造业供应链重组的主要受益者。

然而,美中达成新贸易协议的现实,提醒人们印度制造业转型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关税优势曾是推动印度吸引外资的重要动力,一旦这种优势消退,印度将不得不依靠更深层次的改革和供应链基础能力的提升来赢得全球市场的青睐。

美国和中国同意降低两国间贸易商品的进口税

尽管中美之间达成了所谓的贸易“重启”协议,一些分析人士仍认为,两国在更广泛层面的战略脱钩将长期利好印度。

他们指出,即使美中暂时缓解贸易紧张,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趋势仍在持续,而这正是印度扩大其制造业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首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下的政府,在多年来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之后,现已表现出更多向外资敞开大门的意愿。这种政策转向为印度吸引全球企业,特别是那些寻求“去中国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创造了有利环境。

目前,印度和美国正在就一项双边贸易协议进行谈判。分析人士认为,这份协议若能达成,可能会使印度成为“中国外流”中最大受益者之一,吸引在中国面临风险的企业将业务转向印度。

与此同时,印度刚刚与英国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降低了对诸如威士忌和汽车等高度保护行业的关税。这一突破也被视为印度愿意在印美谈判中作出让步的积极信号。

然而,这种乐观情绪仍需保持克制。阻力依然存在,挑战依旧严峻。

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索纳尔·维尔马(Sonal Verma)与奥罗迪普·南迪(Aurodeep Nandi)近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虽然部分企业正在重新考虑中国,但他们并未放弃亚洲其他竞争对手,尤其是越南等国家依旧受到青睐。

“印度若希望真正抓住这一窗口期,必须推进实质性的营商便利化改革,否则难以仅靠关税套利吸引长期投资。”他们写道。

事实上,长期以来,印度复杂的监管体系、繁琐的官僚程序和基础设施短板,令许多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也限制了印度制造业的潜力。制造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近20年来一直徘徊在15%左右,提升乏力。

莫迪政府虽推出了包括“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在内的多项政策鼓励本地制造,但整体成效仍有限。根据印度国家政策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的评估,印度在承接中国制造业外溢方面的表现“不尽理想”。

报告指出,东南亚多国如越南、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更友好的税收制度、较低的贸易壁垒以及积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迅速提升出口能力,而印度则在这场区域竞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简而言之,印度要实现从“中国替代者”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不仅需要抓住当前的地缘经济契机,更需直面和破解自身结构性制约。

印度扩大制造业的尝试收效甚微。

尽管印度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全球制造业新中心,但其在电子产品生产链条中的角色依旧有限,尤其是在iPhone等高端产品的价值获取上。

野村证券指出,印度对中国在电子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方面的持续依赖,严重制约了其真正受益于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能力。尽管苹果正在将iPhone部分组装业务迁往印度,但核心部件仍然依赖中国供应。

“只有在印度进行更多整机之外的本地化生产,印度才能真正从中获利,”全球贸易研究所(GTRI)联合创始人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对BBC表示。

他指出,目前苹果每售出一部iPhone在美国可获利超过450美元,而在印度制造同一部手机,仅带来不到25美元的本地利润,尽管整机出口金额仍被计为约1000美元。“这使得印度的出口数字在账面上看似强劲,实则缺乏实际收益。”

他警告说,如果苹果及其供应链企业不在印度深化投资、推进高附加值环节的本地化,那么这种“组装式出口”将难以支撑印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引发美国方面的贸易审查。

GTRI进一步指出,当前此类装配线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质量较低,难以真正推动技能升级或产业链跃升。相较于2007年诺基亚在钦奈建立制造基地并形成完整产业集群的模式,如今的大多数智能手机制造商更倾向于进口零部件、降低进口税,而非在印度建设本地供应体系。

“在某些情况下,外资企业对印度制造的实际投资甚至还低于政府通过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所提供的补贴,”斯里瓦斯塔瓦补充道。

此外,还有担忧认为,中国厂商可能会利用印度作为中转站,将产品转口出口至美国,从而绕过关税壁垒。对此,印度政府似乎并不排斥。印度首席经济顾问曾公开表示,应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在印度设立出口导向型工厂,以提振制造业产出。这一态度被视为对当前产业政策成效不足的“变相承认”。

不过,专家提醒,这种策略或将削弱印度发展本地技术能力的空间,进而影响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长远目标。

在社交媒体上,斯里瓦斯塔瓦呼吁政策制定者正视挑战:“要想长期留在这场全球制造业竞赛中,印度必须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物流效率,并打造稳定、可信的监管环境。”

他强调,中美贸易关系的“重启”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而非结构性调整。“印度必须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否则很可能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