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世纪初拍摄的麦加主清真寺景观肖像
麦加一角的旧宾馆,掀起跨国家族纷争:一场跨越半世纪的遗产拉锯战
每年朝觐期间,全球穆斯林的目光都聚焦在麦加的圣地。然而,在这座神圣城市的一隅,一幢早已不复存在的老宾馆,却在数千公里外的印度点燃了一场延烧五十年的风暴——这并非因其宗教意义,而是一场至今无解的跨国遗产纷争。
争议的核心是Keyi Rubath,一座建于19世纪末的印度宾馆。这栋宾馆由马拉巴尔(今印度喀拉拉邦)著名商人 Mayankutty Keyi 建造,他当年横跨孟买至巴黎的商业帝国正值鼎盛。这栋位于麦加禁寺(Masjid al-Haram)附近的两层建筑,设有22间客房和多个大厅,占地达1.5英亩,是Keyi家族为前往麦加朝觐的马拉巴尔穆斯林信徒提供免费住宿的慈善项目。
1971年,随着麦加城市扩建,Keyi Rubath 被沙特政府拆除,沙方作为赔偿向国库注入了140万里亚尔(按今日估算约为 37万美元)。然而,由于彼时未能确认合法继承人,这笔钱至今仍未发放。
自此,Keyi家族的两大分支便陷入旷日持久的争斗——彼此都试图证明自己拥有合法继承权。一些家族成员认为,这笔款项经过通胀应进行补偿,索赔金额甚至被夸张地估算为 10亿美元。
而现实却更为复杂。许多法律与宗教专家指出,这栋宾馆原本属于瓦克夫(Waqf)制度——即一种伊斯兰宗教捐赠形式,其财产为公共利益服务,不归私人所有。按照这一说法,Keyi家族后代最多只能担任管理人,而非真正的“继承人”。
尽管印度中央政府和喀拉拉邦历届政府多次介入调解,但几十年过去,依旧无果。至今,沙特政府既未公开承认赔款将予发放,也未说明是否承认任何一方的继承权。
**宾馆的历史如今多靠口述传承。**据后人回忆,这座建筑的木材是Keyi亲自从马拉巴尔运往麦加建造的,其管理人也是来自印度南部的一位信任代理。在那个时代,这种远赴重洋设立旅店的举动虽显雄心勃勃,却并非毫无先例——它反映出19世纪印度穆斯林商人在全球穆斯林网络中的活跃程度。
如今,这场家族纷争仍在继续,沉默的沙特国库仿佛成了一个无形的战场,见证着一笔模糊财产如何跨越历史、信仰与边界,持续搅动现实中的贪婪、信念与归属感的纠葛。

大清真寺建筑群中穆斯林信徒的景象,可欣赏到伊斯兰教圣城麦加的景色
在今天的世界印象中,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富甲一方、掌控全球能源命脉的石油王国。然而在20世纪中叶之前,它还是一个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贫瘠的国家。彼时,麦加的维系依赖的不是石油美元,而是全球穆斯林的虔诚信仰和捐赠,尤其是来自印度次大陆的支持。
麦加作为伊斯兰教最神圣的朝觐圣地,长期吸引着来自印度的朝圣者。他们不仅以信徒身份到访,也通过慈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发展。正如历史学家齐亚丁·萨达尔在其2014年著作《麦加:圣城》中所指出,18世纪末的麦加已经深深烙印上“印度风”:该城约五分之一人口为“印度人”,他们来自古吉拉特邦、旁遮普、克什米尔和德干高原等地,并在经济与宗教生活中扮演关键角色。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印度马拉巴尔富商Mayankutty Keyi在19世纪70年代建造了著名的宾馆——Keyi Rubath,旨在为印度朝圣者提供免费住宿。这项善举在当时并不罕见,却因其规模与战略位置而意义非凡。
然而,随着20世纪石油财富的迅猛崛起,沙特开启了麦加现代化的进程,古老城区被逐步拆除以腾出空间进行基础设施升级。Keyi Rubath 的命运也因此多次被改写——据记载,这座宾馆曾三度被拆除,最终在1970年代初彻底从麦加地图上消失。正是在那次拆除后,赔偿与继承的迷局随之拉开帷幕。
据印度前中央瓦克夫委员会秘书B.M. Jamal回忆,当时印度驻吉达领事馆致函新德里,要求核实 Mayankutty Keyi 的合法继承人身份。但据他了解,沙特当局的初衷并非“分发赔偿”,而是“任命一位代表性财产管理人”来接收并妥善管理这笔140万里亚尔的资金。
这笔钱如今虽仍静静躺在沙特国库,但围绕它的家族斗争已历经数十年,两大派系的角力至今未见休止。主张继承权的一方是 Keyi 家族本家,而另一方则是与 Keyi 联姻的阿拉卡尔王室——一个源自喀拉拉邦、拥有悠久母系继承传统的贵族家族。
问题的复杂之处不仅在于家族分支众多,更在于文化法律的错位:两个家族均以母系继承制为依据主张继承权,但沙特法律不承认母系传承,更倾向于遵循父系继承或直接血缘继承体系。
Keyi 家族坚称,Mayankutty 并无子嗣,因此按母系习俗,其遗产应由姐姐的后代继承;而 Arakkal 家族则辩称,Mayankutty 实际育有一子一女,因此根据印度法律,子女才是自然继承人。
这一切争论最终陷入了一个没有统一规则、没有明确执行者、没有司法审判的灰色空间——成为跨越国界、信仰与法律制度的历史纠纷,至今仍无解答。

19 世纪的禁寺肖像,由已知最早的麦加摄影师之一阿卜杜勒·加法尔 (Abd al-Gaffar) 拍摄
随着争端愈演愈烈,关于这笔赔偿金的故事也从家族争论演变成社会传说。2011年,一则未经证实的传言在喀拉拉邦广泛流传——称沙特政府准备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赔偿金,继承者将获得巨额财富。这一说法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轰动:超过2500人涌入坎努尔一间区政府办公室,自称是 Keyi 富商的后代。
“有人声称他们的祖先曾在玛扬库蒂·Keyi 还是个孩子时教过他;还有人说他们家捐赠了修建客房所用的木材,”Keyi 家族的一位年长成员在接受 BBC 采访时回忆道。他不愿透露姓名,但语气中满是无奈与复杂情绪。
随着热度升高,骗局也随之而来。据当地官员称,2017年,一伙诈骗分子伪装成 Keyi 的后人,骗取普通民众的钱财,承诺将来赔偿金到账后给予“分红”。许多人信以为真,交出了积蓄,只换来一场空。
数十年过去了,这场横跨国境的纠纷依旧没有定论,也没有确凿的继承人获得赔偿。而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这笔遗产的看法也开始出现分歧。
部分家族成员主张,应忠实还原 Mayankutty Keyi 的初衷——为朝觐者提供庇护。他们提议将这笔赔偿金用于在麦加或吉达修建新的印度旅客宿舍,以延续这一慈善传统。
但另一些人坚决反对,认为这笔钱是私人资产,属于 Keyi 的合法继承人,而非公众用途。他们强调,这家宾馆虽服务朝圣者,却从未正式注册为瓦克夫基金(伊斯兰宗教慈善信托),因此沙特方面的赔偿应视为私产补偿而非宗教基金处置。
这场僵局还面临一个更根本的障碍:即便某一方成功证明与 Mayankutty Keyi 的血缘关系,**若无法提供合法的所有权文书,也很可能无法获得沙特当局的认可。**几十年的历史变迁早已让当年的纸质文件湮灭在尘封的档案中。
但对于像穆罕默德·希哈德这样的坎努尔居民而言,这场争议早已超越了金钱的范畴。希哈德是一位地方历史爱好者,曾与人合著过一本关于 Keyi 与阿拉卡尔家族的历史著作。他坚定地表示:
“如果最后这笔钱谁都拿不到,那至少,我们应该看到公众层面对这个家族贡献的尊重和肯定。他们当年在圣地麦加播种的慈善精神,不该在尘封的争夺中被遗忘。”
在纷繁复杂的继承权争夺背后,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个家族的荣光,以及一座城市与远方信仰之间的纽带,仍在被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着——尽管答案迟迟未到,但它的故事,依旧令人动容。